最近,车圈里出了件新鲜事,让不少等着提新车的朋友们看得是又好气又好笑。
什么事呢?
就是小米汽车SU7实在是太火了,火到什么程度?
火到刚从生产线上下来,车轮子还没在马路上转几圈,里程表上还是个位数的新车,一转眼就被人挂到二手车网站上卖,而且价格还要比新车贵上好几万。
这种车被大家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,叫“零公里二手车”。
很多人就纳闷了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
谁在背后捣鼓这些事?
我们这些老老实实排队等车的普通人,是不是就只能干看着,或者也得加钱才能早点开上心爱的车?
今天,咱们就坐下来,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,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给说清楚。
首先得明白,这群加价倒卖的人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黄牛”,他们能有机会钻空子,根本原因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东西太少,想要的人又太多。
这个道理就跟咱们过年抢火车票,或者去大医院挂专家号一样。
火车上的座位就那么多,有名的专家一天就看那么几个病人,但是想回家、想看病的人成千上万,排起了长队。
这时候,黄牛就出现了,他们手里握着你急需的票或者号,然后加价卖给你,赚的就是这个差价。
小米SU7这次的情况,可以说是完美地复制了这个剧本。
发布会开完,短短一天时间里,订单就冲到了将近九万台,这个数字把小米自己都惊着了。
工厂就算开足马力,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工,也得让后面订车的几十万用户等上大半年,甚至更久。
这么长的等待时间,在咱们普通消费者眼里是煎熬,但在黄牛眼里,这就是白花花的银子,是千载难逢的商机。
他们利用各种手段,在第一时间抢下订单,然后摇身一变,就成了能让你“插队”提车的关键人物。
所以说,从另一个角度看,黄牛的出现,也恰恰证明了小米SU7这款车是真的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,是真的有很多人喜欢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几年前,一些合资品牌的“神车”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,也是一车难求,那时候甚至都不是黄牛在加价,而是品牌自己的4S店明目张胆地告诉你,想提前提车?
可以,加价三十万。
相比之下,小米这次的表现就显得特别有格局和追求了。
面对这么火爆的场面,雷军和小米公司完全可以官方涨价,大赚一笔,但他们没有,依然坚持最初的定价。
他们很清楚,靠加价赚快钱,短期内是能让财报好看,但长期来看,会极大地伤害用户的感情和品牌的忠诚度。
你想想,你辛辛苦苦等了半年,原价提到车,结果发现邻居多花了几万块钱,比你早开了三个月,你心里能舒服吗?
这种不公平的感觉,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品牌来说,是致命的毒药。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小米官方不加价,而且订单都锁定了购车人的真实身份,那黄牛是怎么把新车变成“二手车”来卖的呢?
这里面就有一套“障眼法”了。
他们的操作流程其实是钻了规则的空子。
首先,黄牛用自己的身份信息,或者花钱收购来的他人身份信息,在小米的APP上成功下定了订单。
然后,他们也像普通消费者一样,耐心地等待车辆生产、下线。
等到通知提车的时候,他们会去交付中心办完所有手续,最关键的一步是,他们会立刻去车管所,给这台新车办理注册登记,也就是上牌。
法律上规定,只要车辆一上牌,它就从“商品车”变成了“私家车”,再进行交易,就属于二手车买卖了。
所以,黄牛提车后,可能就从交付中心开到车管所,再从车管所开回家,全程也就几公里、十几公里,然后马上拍照挂到二手车平台上。
对那些实在等不及,又预算充足的消费者来说,这种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的诱惑力是很大的。
不用等大半年,只要多掏一笔“加急费”,今天谈好价格,明天就能办过户,把车开回家。
黄牛赚的,就是这份“时间”的钱,他们把消费者的等待焦虑,精准地转化成了自己的利润。
面对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,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吗?
当然不是。
国家和企业已经联手,开始了一场对汽车黄牛的“围剿战”。
首先出手的,是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。
最近,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一项新政策,可以说是直接打在了黄牛的要害上,那就是“新车在登记上牌后的六个月内,禁止作为二手车转让交易”。
这招有多厉害?
它直接把黄牛的生意模式给堵死了。
以前黄牛可以快进快出,今天提车,明天卖掉,资金很快就能回笼,再去做下一单生意。
但如果这个政策实施了,黄牛拿到车后,必须在自己手里放半年。
这半年时间里,二十多万的资金被占用,要产生利息成本;汽车作为消费品,每一天都在贬值;更重要的是,半年之后,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谁也说不准。
也许那时候小米的产能已经大大提升,大家排队时间缩短了,谁还会愿意加价买你的车呢?
到时候别说加价了,不亏本卖出去都算幸运的。
这一记重拳,让黄牛的投机生意从“低风险高回报”变成了“高风险低回报”,甚至可能血本无归,自然就没人愿意干了。
当然,光靠政策堵截还不够,解决问题的根本,还得看企业自己。
小米公司比任何人都清楚,要从根子上杜绝黄牛,最终的答案只有两个字——“产能”。
只要工厂的生产速度跟上来了,把交车周期从半年多缩短到一两个月,黄牛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无限压缩。
当大家都能在合理的时间内,用正常的价格买到车时,黄牛手里的那台加价车自然就无人问津了。
所以我们看到,小米正在拼命地建设第二、第三工厂,想尽一切办法提升产量。
这才是最根本、最有效的釜底抽薪之计。
在产能爬坡的这个过渡期,小米也在尽力而为,比如在发布会前就提前生产了五千台创始版,实现了上市就能交车,虽然对于庞大的订单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,但这个态度值得肯定。
同时,他们也在严格审查订单,打击恶意转让的行为,尽力维护一个公平的购车环境。
整个事件看下来,我们其实能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强大韧性和中国品牌的真诚。
面对市场的狂热,小米没有选择投机取巧,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正确的路:尊重消费者,苦练内功,用实打实的产能来回应用户的期待。
这种定力和格局,正是我们希望在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身上看到的。
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